方法。
1. 凡溶于水或脂肪的药物,皆可以通过皮肤吸收,药物用水调敷可以增强药物和皮肤的水合作用、用醋、酒或药汁调敷可以增强脂溶性成分的溶出和吸引,足心角质层薄,同时足底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,渗透性强,吸收快,所以药物较易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而弥散入血,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,同时也可以通过神经——体液的作用
而调节神经,内分泌,免疫系统的功能,从而改善各组织,器官的活动,促使机体恢复正常。这一给药途径,既避免了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及肝肾的损害,又防止了胃液及肝脏对药物吸收的影响,减少了副作用,提高了药物的利用率。
2. 药后的吸收利用,在于改善皮肤的通透性,提高药物的穿通力。药物的透皮吸收,主要是通过表皮角质层细胞,,细胞间隙及汗腺、毛囊、皮脂腺(即中医所说的毛孔、腠理等)吸收,少数药物通过一种途径吸收,其中通过表皮途径吸收是主要的。在外治过程中,选用有显著改善皮肤的通透性,提高药物穿透力,促进药物的吸收,如常用的
冰片,麝香、白芥子、肉桂、吴茱萸等辛香走窜之品,可使皮肤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6—8倍,现常用的氮酮等透皮促过剂,更可使药物的穿透力增加,另外,中药外敷涌泉穴,还可以由于足底与鞋底的接触,使皮肤温度升高,汗水增多且难以蒸发,角质层产生水合作用,膨胀呈多孔状态,使药物的透皮率增加4—5倍。
3. 改善微循环,加速药物的吸收利用,中药肉桂、丁香、葱、姜、椒、蒜及许多活血化淤通络之品,如酒,醋等,皆可使局部血管明显扩张,皮肤充血,血流量增多,其不仅有利于药物的吸收,更重要的是加快了药物的运转和利用,有利于发挥填足的治疗作用。
4. 经络系统的运输和转运:从经络角度来分析,涌泉穴,又名地冲,属足少阴肾经之井穴。井穴,水之源头,经气所出之地,为经络之要穴,故由此用药可以治疗本经及相关脏腑疾患,因其经可以直入肺,沿喉咙,挟舌根部,且络于心,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交,所以通过涌泉穴的局部用药,可以治疗舌,咽喉,口腔及心肺等疾患。
5. 从经络标志根结角度来说,足三阴经其标本有胸腹头面,其本在下肢末端,其根在足,其结在头面五官,故取下肢的穴位,则能治疗头面疾患,这一点从腧穴功能主治及临床经验得到充分证实,这也正是中药填足可治疗头,面,心,肺疾患的原因所在。
从脏腑之间的关系来分析,它们在生理,病理上也是相互关系,相互影响的,如心与肾,二者为水火之脏,在正常情况下,上承下济,但当心火亢盛,或肾水不足,肾水不能上济于心时,则口舌生疮,心烦不寐,取黄连、肉桂(3:1)研细末,敷涌泉穴可引心火不行,达到治疗口舌生疮的目的。
- 上一篇:为什么桑拿沐足可以养生保健的理论解析
- 下一篇:足疗的历史
更多关于 松骨 的文章:
- 轻松应对小儿便秘2014-03-01
- 按摩脚底“祛病”保健康2014-03-01
- 足疗按摩的功效2014-03-01
- 头晕的足疗按摩方法2014-03-01
- 足疗按摩种类和手法2014-03-01
焦点阅读
最新文章